昨天,中国篮协正式公布了《中国篮球协会入籍篮球运动员管理办法(试行)》,这一管理办法的出台,是响应国家对篮球运动发展的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通过规范高水平入籍篮球运动员的引进和日常管理,有效提升我国篮球竞技水平,并推动我国篮球运动的高质量发展。
然而,据多位媒体人报道,目前大多数民营俱乐部对于大范围的归化政策表现出了观望和迟疑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持消极态度。这其中的原因,从媒体人付政浩的透露中可见一斑。他向几家CBA俱乐部老总了解他们对归化球员政策的认知和态度时发现,普遍的观点是这一试行办法较为空洞。篮协将归化球员的引进、管理、政策探索、具体手续、人力成本等所有压力都交给了俱乐部,但却没有提供具体的政策优惠和入籍政策的具体支撑。
付政浩进一步指出,CBA既然已经实现了管办分离,将十年运营权授予CBA公司,那么在CBA运营的制度层面,应该遵循公司法,由20家俱乐部共同投票表决归化球员的管理办法。而非由篮协单方面发布文件即行其事。
同时,付政浩还指出了大规模归化球员所带来的四大问题。首先,篮球与足球的归化球员情况大不相同。篮球的天才球员多集中在美国,要归化美籍篮球明星,其难度和代价都极高。其次,若大规模归化球员,可能会导致本土球员上场机会大减。当球队中已有两名外援和一个归化球员后,再加入其他类型球员,中国大陆球员的上场机会将大大受限。第三,如果俱乐部将大量经费用于归化球员和外援的引进,可能会对青训的投入产生消极影响,从而破坏中国篮球青训的基础。最后,国家队在比赛中只能使用一名归化球员,大规模的归化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付政浩认为,篮协在归化球员的问题上应更为审慎。他建议篮协可以选定几个重点归化对象,并承担一部分归化成本,另一部分成本可由国企承担。同时他也赞同一些球迷的观点,即最多归化4至5个球员就足够了。
从这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中国篮协在推动归化球员政策时显得有些急于求成。他们希望一夜之间通过大规模的归化来改变中国篮球的现状,但这并不切实际。相较中国足协当年在归化一事上的“谨慎推进,严格限制”的态度,中国篮球在归化球员的问题上更应慎重行事。对于中国篮协的归化球员政策,各位读者有何看法呢?